学术著作
2010年“中心成员”之学术著作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09-24     浏览次数:73

《历代赋评注》

 

      《历代赋评注》,2010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这是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历代赋评注》包括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卷、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七部,共420万字,选各个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体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对比较优秀的赋作加以注释与简要评析,力争较为全面地展示各个时期的著名赋家和赋作。在体例设计上,各卷评注前均有该时代赋的总体创作状况的概述,与赋作题解互为经纬,与作品的注、评相辅相成,使读者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赋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全书以作者先后为序,生年清楚者据生年,生年相同或不清楚者据卒年,生卒年都不清楚者据其科举、仕宦、交游、创作等确定其相对年代。完全不能确定其年代者,置于朝代或该时期之末。每篇作品篇题下先介绍作者,然后为题解,然后为正文,正文之后为注释,最后为评析。题解主要交待创作背景及有关文本的一些问题。所收作品文本尽量依据校勘精良的版本。评析均着眼于赋作的立意、构思、表现、语言等方面,力求提示其艺术上的长处,不要求面面俱到。行文自出机杼,不拘一格。

 

      该书由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担任总主编,分册主编分别为:先秦卷:赵逵夫,汉代卷:赵逵夫、韩高年,魏晋卷:赵逵夫、杨晓斌,南北朝卷:赵逵夫、汤斌,唐五代卷:尹占华,宋金元卷:霍旭东、李占鹏,明清卷:龚喜平。参编者先后40人,除个别研究生外,全为本校从事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教师,突出地反映了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强大阵容与学科优势。

 

《先秦文论全编要诠》

 

      甘肃省先秦与文化研究中心重要成果《先秦文论全编要诠》,2010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在重新评价先秦时期文学和文学思想所达到的水平的前提下,全面辑录先秦史传、诸子、经书、诗歌,以及出土文献中反能映先秦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特质的材料,并对其内容及意义进行简要概括和说明,以展示先秦时期文学批评所达到的水平。

 

      先秦时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奠基时期。我国传统文论的基本特征和一些基本范畴、基本概念,有的是先秦时期形成的,有的则是从先秦艺术、哲学、军事学、医学等有关理论、概念发展演变而来。我们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必须弄清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的状况及其根源流变;而要弄清这些,就得对先秦有关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这就是编撰《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的主要目的。较之以往学者的相关著作,本书有三个优点:一是搜集材料范围有较大拓展。所辑录材料不仅涉及传世文献,也取自近年出土文献。二是对辑录材料的取舍较前人之作有创新之处。因为基于对先秦文学批评、文学思想发展水平的全新认识,在材料取舍上常有人弃我取、人有我无的情况。三是体例上较同类之作有所创新。除辑录相关原文文本外,还对其意义、内涵做简要的概括说明,并对原文加以简要注解。正因为如此,该书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并由专项经费资助出版。

 

      《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由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赵逵夫教授主编,参加者10人,全部为本校中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其中有几位已成博导,由之可以看出本学科通过科研培养人才的情况。

 

《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史》

 

      中心副主任韩高年教授编著的《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史》,由中华书局于2010年5月出版。本书所描述的中国文学史范围限于远古到近代,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代九个时段。每部分先总述该段文学发展的总体风貌,然后对重点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予以简明扼要地介绍, 文字风格轻松活泼、易于接受,或以幽默风趣之言揭示作家个性,或以纯净朴实之笔赏析奇文好诗。此外,书中相应部分还以年表的形式对该段文学史上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作家生平、重要作品的创作等)及文学进程进行简要展示, 以帮助读者了解主要作家、作品的背景,加深理解。书中的“相关链接”在重要的概念和热点问题上可为读者释难解疑。本书还配有精选的图画,它们或为作家的肖像, 或是一首诗的意境, 或是文人生活的一侧面, 都能形象地对书中的文字叙述加以印证, 同时也可满足读图时代读者特殊的阅读需要。

 

《先秦文学编年史》

 

      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成果《先秦文学编年史》,2010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成果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是甘肃省首个收入“国家社基金文库”的成果,标志着我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也是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先秦文学编年史》由甘肃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赵逵夫教授主持完成,参与者有韩高年教授、贾海生教授、裴登峰教授。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在结项中被评为“优秀成果”,又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是甘肃省首个被收入“文库”的社科成果。成果得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书共135万字,分上(夏商西周)、中(春秋)、下(战国、秦)三卷,系统梳理先秦文学基本研究文献。这是一项创新性很强、难度很大的研究工作,填补了目前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没有先秦文学编年史的空白。该项研究第一次对我国先秦时代从夏初至秦末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各种韵文和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作品进行了全面整理,确定其真伪,并对时代及作者等进行了考订,对汉代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第一次对研究先秦文学、作家、文学活动的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比较,在通盘研究的情况下对一些有分歧的问题筛选出最佳答案。本项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用来考订作品的真伪、时代、作者,对前人之说既有辩驳,也有吸收,对于澄清事实,加强学术交流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研究对历代出土金文等文献,特别是近几十年出土金、甲、简、帛等先秦文献中与文学相关、相近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考释,将它们按时代的顺序,同传世文献一起加以系年,显示它们在整个先秦文献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同时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文学各种体式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同其它艺术形式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先秦时代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同文学发展的关系,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认识。

 

《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

 

      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主持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陇东、南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甘肃省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阶段性成果《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被《新华文摘》2010年9期全文转载。该文原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4期,全文22000字。

 

      文章对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作了深入细致的清理。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二、《诗·秦风·蒹葭》的本事与牵牛织女早期传说;三、《周易》卦爻辞与七月七日牛女相会;四、“牛郎织女”传说悲剧情节的形成;五、由萧史弄玉故事和宝夫人叶君相会故事看牛女传说早期的影响。文章指出:从“牛郎织女”的孕育、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从它的流传、分化演变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这个古老的传说既体现了我国几千年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愿望,也打上了古代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中意识形态与文化特征的烙印。

 

      赵逵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史专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学与文化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楚辞学研究更是成就卓著、自名一家。他对我省的文化建设工作一直非常关注,近年来致力于陇南、天水乞巧风俗、陇东“农耕文化——周秦文化——牛文化”的研究,认为“牛郎织女传说”同陇南秦文化、陇东周人文化有很深的关系。该课题被列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并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在他的指导下,2006年10月西和县申报“中国七夕文化之乡”获全国民协批准。2008年5月,西和县的“七夕节”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他又专程到庆阳市作“周文化、农耕文化与牵牛传说”的学术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将庆阳地区文化建设的目光转向于对自身深厚的农耕文化、周文化以及牛女文化的关注与发掘,摆脱了此前只是依靠香包、皮影的单一局面,这对于庆阳地区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

 

《汉魏六朝赋点评》

 

      以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为主完成的《汉魏六朝赋点评》一书,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该书共选汉魏六朝赋作52篇,所选作品既考虑到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也照顾到不同题材、不同体式、不同风格的分布,还考虑到一般读者的阅读,大多是历来脍炙人口、篇幅比较短小的名篇。虽然所选篇幅不是很大,但西汉主流散体赋的开阔雄深繁富、东汉赋逐渐增强的抒情意味、魏晋以后赋的华美辞藻精致布局,皆清楚地呈现出来,体现了汉魏六朝是赋这种文体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所选52篇赋作,每篇都有精当的注释和精彩的点评。本书的注释和点评,由赵逵夫教授及其弟子刘志伟教授、郭令原教授共同完成,其中赵逵夫教授撰写了十八篇,刘志伟教授撰写了十八篇,郭令愿教授撰写了十六篇,赵逵夫教授完成最后的统稿和导言的撰写。本书既是专业人员研究汉魏六朝赋创作情况和发展演变的参考,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