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2010年“中心成员”之学术报告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09-24     浏览次数:57

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11月30日晚,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多洛肯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古代文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文史学院相关专业近100名同学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多洛肯教授以一个少数民族学者独特的视角,对如何从人性角度研究古代文学以及如何用多民族史观来审视中国文学两大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述,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10月14日下午,国务院学务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王子今先生,作了题为《曹操高陵发现与相关争议》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澍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的师生400余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王子今教授通过展示大量有关高陵发掘的珍贵图片,从民间“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和文献中有关曹操高陵的相关记载谈起,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相关争议的发生与激化情况,以及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真伪、“魏武王”称谓的合理性、“黄豆二升”诸问题作了细致分析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来院作学术报告

 

      10月2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荣誉院士、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工程负责人王巍研究员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澍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的师生300余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王巍研究员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近期动态谈起,着重介绍了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方向、课题设置、具体进展和主要成果,详细分析了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动态过程及特点。王巍教授用大量考古图片资料详细地讲解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特点,进而推断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的稻粒、用于煮物的陶器、石镰等生产工具真实再现了文明始源的基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的情况;对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发掘的玉器随葬品等的研究说明5000年前东北亚地区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对原始文字的出现和鸟形土器、长江中下游城邦国家和黄河中游早期文明部区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都邑的描述,表明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观点,并谈到近现代考古发掘的遗址遗物及其内含的丰富信息是古代现实社会生活的映射,人类早期文明的复原很大程度上依靠考古研究,要重视考古研究工作的作用。王先生的报告深入浅出,强调了多学科交融对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夏商周考古、东北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道路,同时他还兼任《考古》杂志的主编并参与国家多项社科重点工程项目研究工作。著有《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等著作,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史学界享有较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