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09-25     浏览次数:83


       8月22日上午,“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专家楼会议厅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省内各高校代表及赵先生的学生140人参加会议。中国赋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文学院、西藏民族学院等单位发来贺信;甘肃省政协张津梁常务副主席,92岁高龄的著名学者霍松林教授,全国高校古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许结教授等发来贺信,获赠送贺联,为赵先生祝寿,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上,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代表学校对赵逵夫先生的学术成就、育人精神和对学校学科建设上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祝赵先生身体健康,永葆青春,继续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奉献力量。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和学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分别致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学生代表为赵先生敬献花篮。随后,赵逵夫先生发表了七秩感言,讲述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和学术追求,展望学术未来,并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殷切希望。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赵逵夫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诗赋研究、西北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敦煌文学研究、古典文献学研究及其教学成就、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研讨。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张德建教授,南开大学张峰屹教授、河南大学张新俊副教授,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教授,陇南市文化局包红梅局长作了大会发言;下午,赵先生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们在一起座谈。此次会议的成果,将编成《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文集》予以出版。

 

 

                                  

 

 

开幕式

 

 

       我校副校长万明钢教授代表学校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分别作为省外高校代表、省内内高校代表和学生代表致辞。最后,赵逵夫先生致辞。开幕式由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主持。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致辞

 

 

尊敬的赵逵夫先生、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金城八月,天朗气清,初秋时节,清爽宜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我谨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向赵逵夫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祝福,感谢他三十多年来为我校中文学科的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祝福他健康长寿,并祝愿赵先生今后不断有更厚重、更富创造力的成果问世。同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与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西北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同时,我们又欣逢赵逵夫先生七十华诞,值此庆典之际,我们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共邀诸位专家、朋友会聚师大。一方面,弘扬师道,为仁者寿;一方面,研讨学术,砥砺思想。这对增进我们的友谊,加强我们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龙头”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与优良的学风。自建校之初起,罗根泽、李嘉言、王汝弼、杨伯峻、彭铎、郭晋稀、郑文、李鼎文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此,诸位先辈学者,不辞辛苦,鞠躬尽瘁,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赵逵夫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获得博士点,2003年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这标志着我校中文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赵逵夫先生更是奠定了西北师范大学在全国先秦文学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先秦文学编年史》、《屈原与他的时代》、《屈骚探幽》、《古典文献论丛》、《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等著作代表着我校在国内外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2006年12月,结合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我校学术研究的特点,经赵先生倡议,学校成立了“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8月提升为“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被列为西北师范大学I类创新研究基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2010年,以赵逵夫先生为首席专家主持申报的“《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的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曹道衡先生曾高度评价我校的先秦文学研究,称“先秦文学研究的中心在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先生也说,“西北师范大学是先秦文学研究的重镇”。可以说,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已成为我校,乃至我省在全国的一张名片。


       赵逵夫先生还组织、带动、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潜力的科研队伍。自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来,已成功培养出了先秦两汉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先秦汉魏韵文、敦煌文学等研究方向和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研究生35名,其中,20人已晋升为教授,8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多人已成为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多位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并已成为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地举办“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是希望以此为平台和契机,一方面向赵逵夫先生表达我们的敬意,一方面总结他的学术方法、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向他学习。学习他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铸造民族伟大精神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园丁情怀,学习他为学校发展任劳任怨、爱校如家的高尚情操,学习他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我们相信,此次会议必将促使我们继承和发扬赵先生等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和大家风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为推动我校古代文学学科发展建设地不断深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9月16日学校将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在这里,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并希望各位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特别是能关注和支持西北师大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在兰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吉祥如意!

 

 

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致辞

 

 

尊敬的赵逵夫先生、尊敬的万明钢副校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我谨代表兄弟院校向赵逵夫教授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最真诚的祝愿。


       赵先生是我们非常敬仰的学者。他学识渊博,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字学、民俗学、地域文学等领域,并且能把这些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遍及海内外。他的《屈骚探幽》、《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先秦文学编年史》、《历代赋评注》等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解决了先秦文学、文献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不少论文被国内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学术刊物转载。赵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更是填补了先秦文学研究中没有编年史的学术空白,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项目,认为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并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同时,赵先生对西北地方文学与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赵先生治学严谨,善于从各种文献资料出发,提出学术新见,解决学术难题,给学术界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也给后学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赵先生不仅自己勤奋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著书立说,而且以自己的学术影响与人格魅力汇聚了一大批学者,形成了强有力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先生以“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团结海内外各方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生主编的“诗赋研究丛书”、《历代赋评注》、“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等大型著作,给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舞台;特别是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不仅在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使一大批年轻学者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做到了出成果、出人才。


       赵先生是名符其实的学术领军人物。他率领的学术团队多年来踏踏实实做事情,认认真真搞研究,使西北师大中文学科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的建设方面,赵先生具有开创之功。此后,赵先生在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在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建设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赵先生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认真、谦虚、质朴、宽厚,体现出一种学者风范、大家气度。他把辛勤的汗水洒在辛勤育人的田野上,把满腔的热血倾注在青年学生身上,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赵先生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滋兰斋”,就充分显示了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目标追求。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动力,赵先生耕耘不辍,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成为学术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伏俊琏教授、邵炳军教授、池万兴教授、徐正英教授、裴登峰教授、贾海生教授、王锷教授、郭令原教授、罗家湘教授、韩高年教授、马世年教授等等,他们继承了赵逵夫教授的学术,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薪火相传,我们相信,赵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会对更多的后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对于赵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教书育人的贡献,陕西师范大学92岁高龄的著名教授霍松林先生亲笔写了一副贺联,予以高度赞扬:“治学拓新疆,七秩高明扬四海;树人垂典范,百年伟业耀千秋”。这两句话,代表了我们所有来宾的共同心声,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恭祝赵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致辞

 

 

尊敬的赵逵夫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首先,我代表兰州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对“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同时,作为西北师大的校友,我回到母校,参加这样的盛事,倍感亲切,由衷地高兴,我也祝愿母校及文学院兴旺发达。


       赵逵夫先生德高望重,学养深厚,造诣极高,成果显著,在海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不仅是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和有着重要影响的杰出学者。赵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屈原及《楚辞》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其著作《屈原与他的时代》、《屈骚探幽》等,以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做出的新探索,提出的新观点,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古籍整理方面,赵先生及其领导的学术团队,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的《古典文献论丛》等以及他主持完成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全先秦文》、《历代赋评注》,为整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作为优秀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这不仅是甘肃社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也代表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方面的最高水平。由赵逵夫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显示了赵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在国家社科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这对甘肃文学研究界也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赵逵夫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倡议成立的“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甘肃省成为全国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


       赵先生在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方面,特别是对本土资源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对伏羲文化、周秦文化等都具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对陇南、天水地区乞巧风俗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赵先生为人师表,德艺双馨,滋兰树蕙,提携后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突出成就。赵先生在社会工作和学术会议中,作风民主,堪为人表,在多年的高校高级职称评定工作中,他作为主要领导之一,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着眼大局,为全省教育工作的科研队伍建设和学术新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和尊敬,其学者风范和知识分子情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兄弟院校的教师,作为母校培养出来的后学,我们为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和学者而自豪,而倍受鼓舞。通过这次活动,赵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影响必将更加发扬广大,惠泽当代,流芳后世。


       再一次衷心祝愿赵先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心情愉快,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事业更加辉煌!也祝愿大家万事如意!

 

 

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致辞

 

 

尊敬的赵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赵先生的第四届博士生。从届别、学问到年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该是我代表弟子发言;但是几次沟通下来,我也只好从命。等到导师八十大寿,九十大寿,九十九岁的白寿,一百零八岁的茶寿的时候,再由重量弟子来做总结。


       我主要讲四点感受:


       一、导师的学术贡献。


       二、导师对母校的贡献。


       三、导师对弟子们的恩泽。


       四、导师对我命运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导师的学术贡献。现在是多元社会,对一个人的学术评价往往是多元的,有官方的体制评价,有业内同行人士的评价,有民间的私下评价,还有客观解决了学术问题的客观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是不统一的。但是,在我们老师身上,我认为是统一的,因为他是著名的文史研究大家和先秦文学研究的旗帜。


       首先是官方体制评价。官方体制评价就是拼高层次的数据。什么算是高层次的数据?一是论文,在顶尖级的国家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像《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史》、《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但是,恰恰是在这些顶尖级的杂志中,我们导师早就发表了一系列的重磅文章或者转载了文章。二是高层次的学术论著,也就是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论著,像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而正是这些出版社出版了我们导师的代表作。三是项目,各类项目中层次最高的就是国家社科项目。借用郑州大学校长的一句名言:谁拿到国家社科项目,谁就是这个领域的老大。我们导师在20年前就拿到了国家社科项目,后来他当选国家社科项目评委之后就回避不再报项目;不报不报,还是报了两次,而这两次就拿了一个重点一个重大。一个人一生中能拿到两三个国家社科项目,又是重大项目,这也是少见的。四是奖项,国家不设社科奖,所以最高级别的就是省部级奖。导师在20年前就陆续拿到了甘肃省3个一等社科奖,多个二等奖,2个教育部的奖。现在这个奖项评价又有所改变,虽然不设国家奖但是大家心目中有国家最高奖,就是你的国家社科项目的结项成果被评为优秀,之后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出版,这就是国家最高社科奖,而我们导师正是享此殊荣。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来演讲,他说到,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的大概是600多项,其中40%不能通过审核,优秀的更是微乎其微,而优秀中每年只能有10部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这10部分别由6大出版社出版,最权威的人民出版社优先挑选,然后是商务印书馆再进行选择,剩下的由其他出版社平分。而我们导师是被挑走的,所以是最高的。最后就是教学,你的教材是哪个出版社的,你的称号是什么,这些都要作为数据参考。我们导师的教材是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最权威的,导师的称号是“国家教学名师”,也是最高级别。


       其次是业内人士评价。我们的国学大师、老西北王霍松林先生的评价就是:“治学拓新缰,七秩高明扬四海;树人垂典范,百年伟业耀千秋”。著名楚辞学家汤炳正先生评导师的“屈原研究”是:“发前人所未发,为屈原研究立了一大功”。日本著名楚辞学家竹治贞夫评导师的“屈原研究”是:“开显千古之谜”。中国社科院著名专家曹道衡先生的评价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中心在西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终身教授章培恒先生在所作的回顾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文章中说到:“汉代以来,屈原研究的资料已经网罗殆尽,但是赵先生又从中发现了新问题,难能可贵”。还有很多大专家的专著,例如北大的褚斌杰先生,社科院的谭家健先生等,都引用了导师的成果。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世界日报》、《侨报》、《文学遗产》等报章杂志上同行专家的评价不下100篇,结论都是:多次揭开古典文学之谜的人。这和官方体制评价是一致的。


       再就是民间的私下评价,有来自业内人士的,也有来自业外人士的。我们在开学术会议的时候,有时私下闲聊,一聊到赵先生就是三个字:西北王。老西北王是霍先生,新西北王是赵先生。


       最后是客观的学术成就,也就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这里我做一个简要说明。导师的研究大概是四个领域,一是楚辞领域:1.大体理清了屈原的家氏族谱;2.大体廓清了屈原行迹中的重大疑案;3.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屈原时代的楚国文学;4.考辨发现了先秦典籍中的屈原的一封书信。这就为颠覆日本学者“屈原否定论”找到了铁证。日本学者认为,先秦文献里面没有屈原这个名字,从汉代司马迁才开始提出有屈原,所以屈原是假的。但是,导师从先秦文献中找到了屈原的书信,这就推翻了日本学者提出的“屈原否定论”,维护了屈原的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同时,他还全方位的揭示了《离骚》的美学价值、结构。第二是先秦文学领域:1.解决了寓言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理论问题;2.提出了《诗经》的二次编纂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卫风》在《王风》之前之一千年悬案,因为《王风》是二次编纂的;3.挖掘出了西周宣王时期的文学集团;4.《先秦文学编年史》,这部著作逐篇作品、逐个作家、逐个时期地做出考辨,同时将甲骨文、金文、出土文献、传世文献通通汇在一起,逐一编年,填补了先秦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再就是文献整理,文献整理导师主持了三大工程:1.《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的编写;2.全先秦诗的编年辑校,对包括《诗经》、《楚辞》在内的所有先秦时期的诗歌逐一考证编年;3.《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这三书在手,先秦到魏晋尤其是先秦的文献通通网罗殆尽。第三个领域是西北文化和民俗,其中导师一系列“牛郎织女”的论文,致使甘肃省西和县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成为“乞巧之乡”。这正是学术反哺文化建设,学术为现实服务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典范。第四个是导师的宋前戏剧研究,这也是一个系列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他把汉代的千年悬案,大家解释不清的歌舞剧《公莫舞》的歌词进行了整理,以及角色标示,这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剧,是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大体上,这就是对导师的四大评价,合在一起来看确实是统一的,就是我们的旗帜。导师为什么能作出这么大的成就,我不敢乱评价,但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庄子在寓言里头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专心致志!


       第二个方面,导师对母校的贡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导师开创了二级博士点、博士流动站、一级博士点,开创了甘肃省重点学科,开创了甘肃省重点基地,开创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而导师对母校最重要的贡献事实上是无形的资源,无形的贡献,那就是为母校扬名。由于“赵逵夫”这三个字,使很多人了解、认识了西北师范大学,这就是名人效应。高校的知名度就是发展的无形资源,我们要争得这个无形资源,就应该高度重视名人效应,提高母校的知名度。


       第三个方面,导师对弟子们的恩泽。导师对每一个弟子都是恩重如山,充满舐犊之情的。我在这里读书时最深的两点感受,一是导师每一届弟子中都有两到三个是西北师大文学院的青年教师。这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建立西北学派的需要,但是从青年教师本身来说,这是导师在有计划地改变你们的命运。二是导师当选了国家社科项目评委之后的十几年来,他自己不报项目,但是每年都在背后助推着弟子,有在读期间就拿到国家项目的,也有拿到两三个项目的,事实上这就是导师在把弟子推到学术前台,推向学术顶端。


       最后,是导师对我个人命运的影响。我是老师的第四届学生,可以说在我命运的关键点上,老师的敦促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我很幸运成为老师的学生,而今天我所取得的成就也与老师息息相关。


       最后我提议,所有的赵门弟子,被导师改变了命运的弟子,起立,向导师深深鞠上一躬。

 

 

赵逵夫先生致辞

 

 

       大家谈了很多,但事实上我这个人能力不大,只有一点,就是干事情执着一些。我能够作出一些工作,第一是要感谢学校,感谢省上各方面的支持。同时,我认为能够守住老师的学风,在这条路上走到底,我这一生也就不会感到后悔了。我的老师郭晋稀先生是湖南人。他到西北工作了大半生,培养了很多人。从我上本科到读研究生,正是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所以我希望这一生就在这里工作,报答母校,也报答我的老师。几十年以来,外边一直有一些单位来做我的工作,我都是毫不动心。关于教学方面,大家也谈到很多。实际上,我也从历届学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做论文,我自己也总要先走一步地把有关问题研究一下。一般我不会轻易改变学生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博士、硕士,都很少让他们根据我的计划做论文,而是通过和学生交谈,了解他的长处,再根据他的长处以及学术发展的前沿状况来确定课题。在学生的课题确立以后,我必须要逐步地读一些书,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论文,而这个过程也推动了我自己在学术方面的开拓。即使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在逼着我向前走。例如给学生的书写序,写序的过程我也是一直在认真思考,很少整篇赞扬书写得有多好,而是从一个角度出发谈一些看法。已经毕业的很多学生仍然推动着我研究一些问题,和我做一些学术方面的交流。在教学相长这方面,我确实也是有很深的体会,收获很多。另外,我的很多项目也有不少同学协助参加,校对、抄论文、搜集资料等等,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一些合作项目,例如《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的编写,正是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完成的;有一些甚至是我们共同完成的。


       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感谢学校领导,也感谢同学们。同时,感谢学术界的朋友,老一辈的学者,同辈学者,年青一代的学者也在很多方面给予我支持。可以说,一个人的成果没有自己完全从头做起的,我的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一点点,凭借前人的成果来进行的。而这个过程里,我始终遵循老师的教诲,重视学术规范,不能抹杀前人的成就。尽管说,大家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但是我认为自己天资不高,也没有什么壮志雄心,但就是爱看书,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带上书。最后,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正是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读书、学习、做学问。所以,我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比起前辈学者我要幸运得多,在这样的时代下还不好好做学问,我感到既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母校!


       今天我就谈这些,希望和同学们共勉。特别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学界朋友!

 

 

大会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和张德建教授、南开大学张峰屹、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教授、河南大学张新俊副教授、陇南市文化局局长包红梅女士作了大会发言。

 

 

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发言

 

 

       接到西北师大校庆结合赵逵夫先生七十华诞祝寿会,同时是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的邀请,我觉得自己非来不可。这次活动给我最鲜明的感觉是,西北师范大学对赵逵夫先生高度的重视与评价,以及赵先生的弟子们对老师的高度推崇。我就自己与赵逵夫先生的交往谈几点想法。


       我和赵先生是1983年在大连参加楚辞学会时相识,当时我们就一见如故。赵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为人很朴实,在学问上很有钻研精神,最典型的就是1983年那次学术会议。会上赵先生发表了一篇硕士论文,其质量是现在博士论文都难以企及的,这篇文章在楚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之后一两年在日本学者提出“否定屈原”的问题时,赵先生的这篇文章就确凿地以史料考证的方式说明《离骚》当中的“伯庸”确有其人,很多老专家都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赵先生给我印象就是一个精做学问的人,后来在我们多次的通信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一封我记忆非常深,他说有些人很浮躁,喜欢表面的、张扬的,我们还是喜欢扎扎实实地坐下来做学问。这封信现在我还保存着。曾在马世年教授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他们晚上经过宿舍区,最晚熄灯的就是赵先生家。另外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一些优秀的弟子不考虑就业、不考虑地域,完全冲着赵先生而来,并且留在这里不走,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难得的。而这就是导师的魅力,导师的榜样、楷模的力量感化了弟子们。


       当年周建忠写过一本《当代楚辞研究论纲》,他对赵逵夫先生的评价是:“当今楚辞中年学者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学者之一”。我今天把它换一下,“赵逵夫先生是当今先秦学者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发言

 

 

尊敬的赵逵夫教授、各位赵门弟子、各位老师、同学们:


       赵先生在上古文学和文献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目前最著名的上古文学研究专家,是当代古代文学当之无愧的大师。赵先生品德高尚,学问深厚,泽披后人,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楷模。今天我能在这里代表北师大文学院,也以一个后辈同行的名义庆祝赵先生的七十寿辰,感到十分荣幸。我只能以我浅薄的见识,谈谈我对赵先生学术成就的一点理解。


       首先在楚辞研究方面,我认为赵先生是继汤炳正这一批老先生之后,中国最好的楚辞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巴蜀书社出版的《屈骚探幽》也是当代近几十年来最好的楚辞学研究的实证文章。汤炳正先生说赵先生的研究中“有很多颠扑不破的,或者是历史性的结论”,这都是当之无愧。赵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打破了楚辞研究界“漫天找证据,故弄玄虚”的研究风气,所以这是划时代的一部著作,是楚辞学研究领域的一块奠基石。赵先生对上古文学研究除了楚辞之外,差不多遍及各个传统领域,以及地域文化研究。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先秦文学编年史》这部书,各朝代文学编年史都有人做,包括先秦部分,但真正称得上《先秦文学编年史》的只有赵先生这一部。首先,赵先生这部编年史在源头上探得很远,其次这部作品规模宏大,基本将所有文献资料、出土资料都囊括其中,并充分汲取了当今的研究成果,这其中的搜集、整理、辨析、裁断之功实在是非同一般。可以说,这部书是当代先秦文学研究最好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最好、最完整的一部先秦文学编年史。这部书的出版对整个先秦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文献整理方面,赵先生的文献功底非常雄厚,特别是出土文献的研究。赵先生通过出土文献解决文学文献问题的研究很经典,在学术方法上具有楷模示范作用,像用汉代画像石解决《公莫舞》的问题,非常精彩。另外,赵先生主编的《历代赋评注》、《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之上,赵先生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我认为,就先秦文献整理领域,赵先生及其团队是目前国内的最强阵容。


       赵先生对于学科建设的贡献也极其杰出,不在学术研究成果之下。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先秦两汉研究已经是全国的领头羊,不但队伍强大,成果卓著,从一套套著作,一项项课题,以及这些课题的分布情况来看,这个学科有着严谨并且层次清晰的布局,在未来,这个学科还会有很强劲的发展实力。在西北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成功的学科建设,在目前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赵老师自身学术魅力的影响和汇聚的作用之外,宏阔的学科视野,严谨的队伍规划,还有慧眼识才,兢兢育人的才能,都令人十分敬佩。赵先生迄今为止发表的论著已经有三四百篇部,创作力十分旺盛,常年不衰,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术热情,学术生命力。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赵老师发表的文章类型很多,领域宽广,这反映出赵老师强烈的学术好奇心,学术激情。在我看来,赵老师在学术上已经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实在是令人敬佩、羡慕。


       北师大与西北师大是同根同源,赵先生的杰出贡献也是我们的骄傲。作为晚辈同行,虽然我还不足以领悟赵先生的博大精深,但通过与赵先生的接触,我感受到赵先生在谦和朴实的举止中,有着茂盛的人格内涵,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因而总是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同时感到十分惭愧。赵先生的健康长寿、青春永葆是学术界、教育界的幸事,也是我们的衷心祝愿!


       在这里我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我个人,祝愿赵先生寿比南山,永远健康快乐!

 

 

南开大学张峰屹教授发言

 

 

尊敬的赵先生、各位学者、专家、还有众多的赵门弟子:


       大家好!


       首先,我非常赞同前面各位先生对赵逵夫先生学术成就的总结。作为60后的学者,我们基本上是读着赵先生著作成长起来的,所以各位刚刚提到的那些书我们都读得非常熟,并且会经常引用。参加这次会议感慨很多,我想起一句话:青灯贪书,真是难以逾越的快乐。赵先生常年伏案夜读,我想应该就是“贪书”的快乐,跟赵先生比起来,我们年青一代真是十分惭愧。另外我又想到陈寅恪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寅恪不敢读先秦两汉书。我们放眼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明显得发现,成果主要集中在中段。这都说明先秦文学研究之难。文献不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先秦文学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文献功力,还需要非凡的学识。赵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文献上虽然有新的补充,但并不是特别多,而赵先生却能发现、讲出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靠什么?靠见识,靠学识。这正是做学问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能力。赵先生靠着自身超凡的学术能力与扎实的学术素养,在先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带出了一个团队。近几年来赵先生的弟子们出版的学术专著,大多掷地有声,十分令人敬佩。


       谢谢大家!

 

 

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发言

 

 

尊敬的赵先生、各位赵门的高徒、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一个外行、晚辈,早就仰慕赵先生的大名,去年才得以拜见赵先生。今天来给赵先生祝寿我深感荣幸。我主要是研究明清部分,但是我个人非常仰慕名家大师的境界,所以平常也会挑着去读一些其他领域的著作。怎么挑呢?当然是去看一些有影响的,名家的,例如像赵先生的文章。读了赵先生的著作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文献,二是见识,三是境界。只有通过大量的、细致的、扎实的文献工作,才能使学问建立在一个深厚的基础之上。然后就是见识,有见识才能在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甚至在学科领域解决一些问题,起到学术发展的带头作用。最后就是境界,赵先生有大量著作、文章,这些成果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勤奋肯定是首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赵先生在享受学术的研究和写作。


       另外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领军人物,他的道德,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成果,促使一个团队的形成。团队形成才能使这个学科占领学术高地,这个学术才能延续下去。赵先生那么多大项目,怎么做?没有这么多学生,没有这样一支团队是很困难的。看到西北师范大学有如此雄厚的实力,有这样一支团队,又有赵先生在这里领军,我感到非常仰慕,也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如果有这么一个环境,多好!


       谢谢!


    
 

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教授发言

 

 

尊敬的赵逵夫教授、各位来宾:


       华堂陈彩,吉星高照,四方嘉宾,祝寿文尊。今天是赵老师的七十大寿,我感到非常荣幸。听到各位资深学者对赵老师的评价,我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激动,内心深处也有很多触动。作为对我们甘肃,对我们西北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我们能在这里欢聚一堂,感受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我们觉得是一次教育。

 
       赵老师是当代著名的文史研究专家,也是我们甘肃的骄傲,陇人的骄子。赵先生在古代文学、文化、文献研究方面造诣非常深,尤其以先秦文学、诗歌、辞赋为最,影响巨大,并以楚辞研究著称。同时,作为一个文学研究的大家,对于我们西北地域文化,陇东南民俗文化的重视研究,推动了我们甘肃文化大省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赵老师可以说是博学、多能,并且能精专的大学者。 


       赵老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这一块,但涉足的领域非常广也非常深。除去大家常提到的四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以及育人。赵老师这棵大树能够滋养很多的人,能够带动某一个大学科的发展,在海内外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也在于赵老师用心育人。


       读赵老师的文章,感受赵老师的风采时我一直在想,赵老师为什么桃李满天下,把学问做得这么精到,为人这么乐观,赢得了这么多的关注与认同。我觉得这是因为赵老师将文与史、学与思、博与专、考与论、知与行、教与研这六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智者无忧,忍者长寿。赵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发掘、学习这些资源对我们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天水师范学院处在兰外,但是天水师院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离不开赵老师的培育,赵老师在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感谢赵老师!


       最后,祝愿赵老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也祝愿我们西北师范大学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成果。谢谢大家!

 

 

河南大学张新俊副教授发言

 

 

尊敬的赵逵夫教授、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能够见证如此的盛事,作为一个学术后辈来说,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虽然我踏进学术界的时间很短,但知道赵先生的大名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概在20年前,本科阶段就在《文史》杂志上读到了赵先生的文章,后来陆续读到赵先生一系列的研究性著作。虽然我是古文字方向的,但是赵先生的很多文章我都喜欢读,尤其是赵先生在古典文献,包括出土文献方面的研究让我们这些研究出土文献的人也十分叹服。赵先生在80年初代发表在《江汉考古》上的《楚屈子赤角考》,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赵先生学识的渊博、思维的缜密。读完之后,我想很多研究出土文献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废书三叹的感觉。学生时代,赵先生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座高山,从没想过有一天可以如此静距离地与赵先生交流。现在我来到师大,在和赵先生弟子们的交谈中,以及各位专家的发言中,我更能感受到赵先生的人格魅力,而这种魅力在我今后的研究、生活、学习中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此我衷心地祝愿我们敬爱的赵逵夫先生,身体健康,永葆青春活力,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就!也祝愿赵老师的弟子在赵老师学术的道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续发扬赵老师的学术风范!


       谢谢!

 

     

陇南市文化局局长包红梅局长发言

 

 

尊敬的赵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学者: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赵老师的七十华诞,能与各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更是荣幸。大家都知道赵老师是西和人,我受县委县政府安排,一是来向赵老师祝寿,二是接赵老师回去参加“乞巧文化节”活动。西和历史文化悠久,既是伏羲出生地,又有八佛崖,魏晋石窟,三国空城计遗址,更是全国民协命名、列入国务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在西和的文化建设上,赵老师不仅是指路灯,更是领路人。数十篇关于七夕文化的论文蜚声国内外,为西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在城市建设上,赵老师也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在赵老师的提议下,我们成立了民俗博物馆,出版了赵老师的父亲赵子贤老先生1936年编的《西和乞巧歌》,立起了织女的汉白玉雕像,还有在建的“七夕文化广场”。在宣传上,通过赵老师,我们的“女儿节”、八佛崖等都被各大节目采访拍摄。总的来说,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的,从赵老师的父亲到他的一些学生到赵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是赵老师的执着,对家乡的热爱成就了西和。


       我们希望西和的乞巧文化能走得更远,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西和是一片文化的厚土,在民俗文化上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希望赵老师继续关注西和的发展,使西和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大县。


       最后,祝赵老师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祝各位心想事成!谢谢大家!

 

 

座谈会发言选录

 


       下午,来其全国各地的赵老师的博士生、博士后、硕士生在专家楼会议厅进行了两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和同学,回忆并讲述了他们在求学期间赵老师给他们的帮助和影响。因发言人多,这里只摘录了其中几位的发言,以见大概。

 

第一场主持人:贾海生教授、罗家湘教授


       贾海生发言中指出,赵老师就是西北师大的“名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及赵老师的名字,人们就会对西北师大印象深刻,他也连带着有着深深的自豪感。他感触最深的是对于赵老师的学术评价,在他看来,赵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更称得上是一位学术的领袖。赵先生的领袖地位源于扎根于西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组织大团队、申报大课题、搭建大平台,更主要的是带动了整个西北师大的发展。(贾海生,赵老师1993届硕士、2000届博士,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锷发言中特别谈到赵老师讲课的生动、形象。他回忆,曾经在一堂古文献课上,赵老师用“穿靴戴帽”来形容、比喻古代文献在传播过程中添加上有关背景、和事件发展结果的文字的现象;并以《战国策》为例,谈到《战国纵横家书》多没头没尾,因为这些文献的记载形式都是手抄流传,再到后面的流传,就变成了前面添一点,后面加一些。他深感赵老师对于古文献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形象比喻。此外,作为一位曾经的师大学子,王锷教授鼓励更多的师大研究生报考南京师大古文献专业,并愿意提供更多帮助。他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回馈母校,报答赵老师。(王锷,赵老师2004届博士,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志慧发言中主要谈了两点:第一点就是深感于赵老师曾多次教导他们做学问不要做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要着眼于学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做一些能够真正解决学术问题的论题;第二点就是谈到他对甘肃的感情,源于师大的培养和赵老师的栽培,所以现在虽就职于绍兴文理学院,但仍然对甘肃有着深深的感情。(俞志慧,赵老师2002届博士,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赵红玲发言中主要谈到两点感受:第一点谈到赵老师无愧被称为古代文化的传人,他身上那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的伦理精神深深影响着她;第二点就是赵老师对自然的那种赤诚感情,同样给她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启发和帮助。(赵红玲,博士,赵老师1998届硕士,《新民晚报》主任编辑,评论员,兼任上海军谊书画院副院长、军谊收藏院副院长)

 

       解文超发言中深深地道出了对赵老师的感激之情。她谈到自己在跟随赵老师学习期间,由于学术功底薄弱,赵老师给予她许多指导,包括她的论文几乎都是赵老师手把手帮助完成的。再到后来的工作问题,赵老师也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她。正因为赵老师这种对待学生无私的举动,以及赵老师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鞭策她在学业上不断钻研,在生活中脚踏实地,帮助他人。最后,她还呼吁在场每一位同门,秉承赵老师的精神,对山区贫困孩子多一份支持,回馈社会。(解文超,赵老师2005届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杨兴华发言中特别提到一件关于赵老师给他诗稿写序言的事情。他回忆说,在2003年,他给赵老师打电话让他帮忙为他的一部《先秦两汉文学》的书稿写一篇序,当时赵老师称自己很忙。但后来让杨教授很惊讶的是,不多久他就收到了赵老师写的序,而且这篇序写得非常认真,完全没有敷衍了事的痕迹,是百忙之中认真完成的。赵老师这种任何时候都表现出来的踏实严谨的学风确实让他敬佩,也深感正是有了赵老师的这种良好风气,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西北师大的学风建设。(杨兴华,赵老师1993届硕士,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教授)

 

第二场主持人:池万兴教授、王锷教授


       王永发言中主要谈到了他在跟随赵老师学习的三年中,对于自己的帮助和启发。他认为赵老师不仅引导他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而且使他的学术视野不断开阔。他回忆,当年他写了一篇论文,投给一家杂志,已收到刊用稿函,又把文章拿给赵老师看一下。第二天老师打电话叫他过去,一看,赵老师在他的文章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写了很多批注。老师看得极为认真详细,指出了一些矛盾的地方,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课堂讨论时老师也事先布置文章让大家看,十分严肃,大家发言以后他再讲。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赵老师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学风发扬上,都是大家的一面旗帜,一份动力。(王永,赵老师2008届博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许富宏发言中谈到,赵老师给他指导了学术研究方向,指出鬼谷子值得研究。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完成了博士论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毕业后,要求自己作《鬼谷子集校集注》,后来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列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在此基础上,赵老师又鼓励自己写《鬼谷子》的白话本,今年也终于完成出版。可以说,自己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是赵老师指导有方。(许富宏,赵老师2004届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邵炳军发言里指出,第一,做赵先生的学生,首先学会了做人做事,然后再学会做学问。第二,学术方法、学术思维的启发很大:1.赵先生反复强调,读书要从广博到专精;2.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要从经验积累到理性思辨;3.具体来讲,赵老师的学术研究方法、角度使其终身享用,比如赵老师讲《诗经》,一是讲国风的研究,要借鉴先秦文化史、国别史研究的成果,并且结合国风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来研究;二是继续发掘整理文献资料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研究二《雅》的作者与作时;三是借鉴先秦文化史、理论史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研究三颂与礼乐文明的关系。总的来说,赵老师重点强调了从地域、年代、文化三个维度关注《诗经》。赵老师教会我们用两只眼睛看文学:即运用文学年代学和文学地理学来研究先秦两汉文学。赵老师还启发我们思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如何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做一名有良知的真正的学者。今后,我们应不断继承发扬赵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邵炳军,赵老师2000届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饶恒久发言说,民族文化灵魂的继承之核心就是坚守,坚守住我们的本真,也坚守住学术的本真,学术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坚守的基础上诠释文化还要拥有现代的眼光,我们要不断思考如何将民族文化弘扬到全世界,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角度,正如联合国教育大厦前刻着孔夫子的那一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应将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不要做自欺欺人的研究和宣传,文化更应具备道德。赵老师在这两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饶恒久,赵老师2002届博士,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

 

       杨玲发言说,跟着赵老师读博士后,一进站就开始跟随老师做项目,主要是楚辞和汉赋这一部分。自己对楚辞的基础不够扎实,老师便从基础开始指导,十分耐心。曾经对文献研究不够,跟着赵老师学习,在文献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很大进步。赵老师批改论文都是逐字逐句,他认真细心的态度对自己影响很大,特别是赵老师“视学术为生命”的精神始终鼓舞着自己不断学习、进取。(杨玲,赵老师博士后,兰州城市学院教授)

 

       党万生说他在2000年到2006年跟着赵老师读硕士,2006年到2011年跟赵老师读博士,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老师,更见识了赵老师的渊博学识,发现赵老师的讲课风格是十分风趣幽默的,非常擅长打比方,许多艰深难懂的知识赵老师也能讲得格外简明生动。因此很想作一篇文章来专门介绍赵老师讲课的各种举例、譬喻。(党万生,赵老师2011届博士,河西学院副教授)

 

       张克锋回忆自己在本科四年级曾帮助赵老师誊写《屈原和他的时代》的序言,赵老师当时赠书并给予很大鼓励,感觉到赵老师是一个十分热情的学者,之后自己终于考上了赵老师的博士,深深感激老师改变了其人生命运。(张克锋,赵老师2007届博士,集美大学教授)

 

       李雄飞说,赵老师对其影响最深的是认真严谨的态度态度,做学问要打好文献的基础、扎扎实实。使他决心倾其一生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李雄飞,赵老师博士后,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大会掠影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