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甘肃新闻展播全省道德模范赵逵夫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09-24     浏览次数:51

      2014年6月12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军区政治部、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省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的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广泛推荐的基础上,经过省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审定,40名道德模范侯选人正式产生,接受公众网络和报纸投票。8月26日,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评审会议综合评定,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正式产生,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被评为“敬业奉献模范”。


      11月20日,赵逵夫教授应邀到甘肃省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的“道德模范走进省直机关道德讲堂”作报告。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连辑以普通受众的身份出席道德讲堂活动并发表即席感言。连辑在感言中指出,“道德讲堂”建设是甘肃省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道德讲堂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从仪式建设入手抓内容建设,正能量的传播就会从个体走向整体,通过交流活动形成强大的正能量气场,使“道德讲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连辑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作用,注重从每个个体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要突出抓好“五项建设”:即以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的“信仰”建设;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忠诚、民本“文化”建设;以“孝”、“善”为根脉的中华民族基础“道德”建设;以包括社会制度形成的规范和公民自我内心自律的“修养”建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爱的“善行”建设。


      连辑强调,“道德讲堂”主要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向人们传播道德理念,要让“道德讲堂”成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重要平台。要不断增强“道德讲堂”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启发大家的心智,让道德融进百姓生活,让讲堂伴随人生成长。


      12月8日,省文明委决定,授予王晋桓等21名同志“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敏由不等19人“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赵逵夫教授被授予本届甘肃省道德模范的“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同时,甘肃卫视、甘肃新闻等媒体对赵先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宣传。


      赵逵夫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活动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甘肃省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赵逵夫教授总是“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天职,然后才是科研”。虽已年过七旬,他却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作为一名学者,赵逵夫教授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笔耕不辍。 


      赵逵夫教授对甘肃省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年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积极发掘、爬梳古代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料,为甘肃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地方政府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进行理论指导,不遗余力地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对伏羲文化、陇南的氐人文化与形天神话、周秦文化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西和深厚的乞巧文化,赵逵夫教授将赵子贤先生在1936年搜集整理的《乞巧歌》加以校订,于2010年5月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正是由于赵先生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推介,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指导西和县申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全国民协2006年10月派专家考察后经研究予以批准。2008年5月,西和县的“七夕节”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先生认为,陇东的农耕文化、周文化、牵牛传说、说春等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2009年6月应庆阳市有关部门及陇东学院中文系邀请,赴庆阳考察陇东农耕文化与周文化。当年庆阳市的文化节即由原来的“香包节”改为“农耕文化节”,而将“香包节”变为庆城区的文化节。


      随着甘肃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赵逵夫教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甘肃早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方面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思考与解决。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基教授主编的《华夏文明在甘肃》(两卷四册)一书,赵先生与李学勤、樊锦诗等学术大家担任该书顾问,他也是西北师大唯一的一位学术顾问。2014年3月18日,《甘肃日报》专版刊发他的《因地蓄锐,秦人发祥于陇右》一文,对甘肃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做了精辟论证。这些都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