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2015年“中心成员”之专著出版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9-14     浏览次数:2914

 

 

赵逵夫教授:《从课桌到讲台》


      1月,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的《从课桌到讲台》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课桌到讲台》一书的主旨立足课桌、立足讲台,一方面收录了赵逵夫教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文章,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从教四十余载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他执教以来的辛勤与甘苦,也记录了他关于教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该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为“母校·老师·同学”,主要收录了赵先生对于母校校史、学报的追忆,及公开发表的前言序跋;第二辑为“教学·教育·科研”,是赵先生作为一个老师、学者在教育教学及科研过程中,对于教育的反思、学术及做人品格的感悟;第三辑为“有关教育的访谈录”,主要是媒体记者在采访赵先生之后,写下对赵老师为人为师的访谈文录;第四辑为“师情教风——诗联选辑”,则是撷取了赵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创作的诗词楹联,为我们展现了赵老师在教学与科研之外的真性情的另一面。另外,书末还附录了赵老师的部分学生及访谈记者所写的访谈他本人的文章。

 

       整部书所涉及的内容有赵逵夫先生对教育理念的探索、教学工作的思考;有讲台课堂的感悟、治学方法的积累;有对师长旧事的追忆,也有对青年学子的指导,浸润着先生浓厚的师者情怀与深沉的人生体验。正如赵先生曾说过的:“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天职,然后才是科研”,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已成为赵先生基本的生活方式。

 

 

赵逵夫教授:《西和乞巧歌》中英文对译本

 

       最近,陇南学者赵子贤撰著、由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与我校外语学院彭健民老师等共同完成的《西和乞巧歌》一书的中英文对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中文本2014年7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与中文本保持一致,此《西和乞巧歌》中英文对译本同样分为三卷:卷一为《风》,包括《家庭婚姻篇》《生活习俗篇》和《劳动技能篇》,各篇收录的诗歌数量不等,主要涉及的是西和民众在日常劳动生产及家庭生活中形成的经验习俗;卷二《雅》,包括《时政新闻篇》《传说故事篇》,此部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表现劳动人民对社会重大事件(如光绪逃西安、孔司令、蒋旅长)的记录及评论;在《传说故事篇》则辑录了民风淳朴的西和县世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民间神话传说;第三篇《颂》,包括《坐巧迎神篇》《礼神乞巧篇》《看影卜巧篇》《转饭送巧篇》,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在七月七日进行乞巧过程中的事神仪式及乞巧祝词。最后附录了赵逵夫先生对西和乞巧风俗的历史渊源、活动准备、主要内容,和乞巧之后会餐、卜巧与送巧过程的全面介绍。另外,还附录了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现为陇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张芳整理的西和乞巧歌乐谱,以及其他文人学者关于《西和乞巧歌》的回忆与评论文章目录。

 

       几年来,随着西和乞巧节文化研究的深入,2013年的北京第五届中国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和2014年第六届中国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都作了大会主旨发言,引起国内民俗学学者和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妇女运动活动家的高度重视。西和乞巧节已经成为全国七夕乞巧文化背景下最具地方特色的女儿节。此次将《西和乞巧歌》——这兼有中国传统诗歌和地方民歌双重特点的歌谣,译成了英文诗歌,为中国民俗走向世界做出了可贵贡献,同时也将便于更多国际友人通过歌词了解到中国乞巧的民俗文化,从而推动陇南文化和妇女发展与世界的接轨和融合。

 

 

《西和县志(1996-2013)》专节介绍和收录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的成果

 

       近日,《西和县志(1996-2013)》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该书经由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市、县地方志工作的文件精神进行编纂而成,是甘肃省的一部大型地方志丛书。全书分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政治政权、经济管理、产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民俗、人物志等十二编,全面记述了1996至2013年共计18年时间里,西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和各方面的重大成绩。

 

       该书在彩页中收入赵逵夫教授2007年8月在“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上作大会发言的场景照片。在介绍西和县文化艺术成绩的第八编《文化艺术》部分,在《史志编纂》、《地方文史述要》和《艺文志》三章中,都对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的成果进行介绍和收录。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一文中,专节介绍了赵逵夫先生于2004年9月28日参加西和县第一中学60周年校庆时,作的题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由‘七夕’说起”的学术报告。在此之后,在西和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和赵逵夫先生等专家的指导下,西和县一中成立了乞巧文化课题组。经多方、多年的努力,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7年以来的每年8月中下旬,西和县都举办了“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2008年6月,西和县七夕节(乞巧节)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8月7日至8日,“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西和乞巧民俗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第八编《文化艺术》之《艺文志》的“诗歌选录”中,收录了赵逵夫先生于1963年以来创作的七首诗,其中创作于1988年的《忆仇池》云:“危矣名山天下中,人文始祖化青峰。形天古史烟云邈,老杜诗章日月同。自具川原福地广,超脱尘界翠霞重。夜来方有东坡梦,杨将祠堂响暮钟。”作于2009年的《西和晚霞湖边织女像》云:“玉女飘然下云头,凝神隔水望牵牛。晚霞映水翻文浪,长艇穿梭织锦绸。堆绣山川谁巧手?钟情今古此良俦。云湖上下浑一景,正是天河最上游。”在《民间故事选录》一节中,收录了赵先生搜集整理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文;在《学术论文选录》一节中,收录了赵逵夫先生的《西礼两县乞巧风俗(节选)》一文。

 

       正如中共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在序言中谈到的那样,“《西和县志(1996-2013)》是一部真实记述改革开放新时期西和发展变化的百科全书,也是西和县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发行,对研究西和历史与现状、探究科学发展规律、做好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书中所介绍和收录的,赵逵夫教授为其家乡西和县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逵夫教授:《诗经》(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评本)

 

       7月,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的《诗经》(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评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乃国风,是一些诸侯国和地区带有地域色彩的诗歌,大部分是民歌,也有民歌色彩的贵族阶层作品;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具有较浓厚的文人创作特点;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赵先生所注评的《诗经》,在历代各种《诗经》集注的基础上考据梳理、辨析订正,对诗意、主旨、产生背景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考据严谨,理据充分。

 

       据悉,《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44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如袁行霈、唐明邦、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赵逵夫教授:《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

 

       8月,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秦人发祥于陇南西汉水上游,周人发祥于陇东庆阳地带。现在流行传于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七天八夜”乞巧节俗,即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至七月初七晚之间举行,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遗留;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参加乞巧的人以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姑娘为主,也会有稍大或稍小些的。但基本成员都是未出嫁的姑娘,再小些的只是跟着玩、唱,不收钱,不作为正式成员;而已经结婚的女性,即使只有十四五、十五六,也只能协助做些组织策划的工作,不能参加跳和唱。乞巧期间,未出嫁的姑娘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过一年一次的乞巧节,姑娘们不仅学到很多生产、生活知识,也培养组织、协调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样的乞巧节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真正的女儿节。赵逵夫教授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正是对这该乞巧节的习俗文化所进行的详尽介绍。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是从乞巧风俗谱系与乞巧风俗、乞巧准备与组织工作、乞巧活动的过程、乞巧活动对于西和女性的意义等方面对“七天八夜乞巧节”作了全面介绍;其次,联系西和乞巧歌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西和乞巧歌》的内容、从乞巧歌看新旧思想斗争中的女性命运、乞巧歌的传习与创作、乞巧歌演唱与音乐舞蹈技巧的提高等方面回溯与阐述乞巧歌的前世今生;再由织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秦人发祥地、秦文化遗存、《诗经·蒹葭》与牵牛织女传说、西和与七夕风俗相关的名胜等方面,探寻秦文化的遗留与牛女传说的关系;最后由周人发祥地与农耕文化遗存——陇东、发明牛耕的叔均、祭祀田祖的诗、《诗经》中的牵牛织女传说、《周易》中透露的信息、牵牛织女传说的分化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周秦文化的交融与牛女传说和乞巧风俗的形成。

 

 

延娟芹副教授:《秦汉时期〈吕氏春秋〉接受研究

 

最近,我中心成员、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延娟芹副教授的专著《秦汉时期吕氏春秋接受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吕氏春秋》编撰于战国末期,对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综合性总结,同时又影响了两汉的思想文化。研究秦汉时期《吕氏春秋》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先秦文化在后代的发展流变,进而考察中国思想文化在早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延娟芹副教授的《秦汉时期〈吕氏春秋〉接受研究》在勾稽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就秦汉时期学者对《吕氏春秋》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先秦诸子学向两汉经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该书主体内容分为七部分。第一章介绍《吕氏春秋》的编撰与成就,从编撰时间与背景、编撰意义及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吕氏春秋》进行了全面介绍。在讨论《吕氏春秋》的编撰意义上,主要探讨了其在秦文学、秦文化中的意义与在诸子学发展中的意义;在分析《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之时,详细列举了《吕氏春秋》在文学成就、寓言成就及文艺思想上的特色。第二章概述了秦汉时期《吕氏春秋》的接受情况,分别从秦汉时期接受《吕氏春秋》的历史背景与基础、秦汉时期接受《吕氏春秋》的演进过程两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三章则重点阐述了秦代对《吕氏春秋》的吸纳与接受,分别从“秦代‘五德终始说’对《吕氏春秋》的吸纳”和“秦代神仙方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接受”两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是在第二部分,从神仙方术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秦代神仙方术思想的盛行、秦代神仙方术思想与《吕氏春秋》相关理论的暗合之处等三个方面对《吕氏春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第四章探讨汉初黄老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吸纳;第五章讨论董仲舒、司马迁对《吕氏春秋》的接受与阐释;第六章论述班固、高诱对《吕氏春秋》的评价与研究;第七章分析汉代对《吕氏春秋》文艺、科技等思想的接受。

       

       该书是目前国内首次对秦汉时期 《吕氏春秋》 接受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绘图本)

 

       最近,由中心成员韩高年教授、马世年教授、郭令原教授、延娟芹副教授、王浩副教授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绘图本)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是一套关于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普及性读物。全套共六册,分别选取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中既能够体现其思想、展现其风采,又颇具故事性、可读性、启迪性的片段,在不失原旨的基础上,以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略加拓展、引申、解读,力图使广大读者能够感知到真实的先秦诸子,理解其为人与思想,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事亲、交友、知人、教育、为政等方面有所启迪和收获。书里面也配有大量绘制的插图,图文并茂,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兼具。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与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促膝长谈,品味先哲带给人们的灵魂的震撼,心灵的感动。

 

       由马世年教授与甄惠娟编著的《〈论语〉品读》,将孔子放在了一个平凡人的角度来描写,把他的喜怒哀乐与他的思想密切结合,如对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忠、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及“伤人乎?不问马”的人文主义关怀等思想从故事的层面进行重新解读。全书以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将孔子深奥的思想略加拓展、引申,力图使广大读者能够感知到真实的孔子,也能使读者站在孔子的角度为他永不放弃的理想而喝彩。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尊其为“亚圣”。《孟子》一书,历史上曾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又被朱熹编入“四书”之中,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广为刊刻流传;但也曾遭遇过被删削改编、列入禁书的厄运——激赏尊崇者有之,批评毁谤者有之!时至今日,《孟子》一书仍展现出经典永恒的魅力!阅读《孟子》,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感动、深深的心灵震撼、永恒的人生启示和永久的审美愉悦——让我们懂得人何以为人立于天地间,如何作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友爱兄弟,如何善待朋友,如何权宜变通,如何汲取快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国平天下……这些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或化为意气风发的议论——如大江奔腾,气势浩然;或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源泉汩汩,精妙绝伦。读之有令人茅塞顿开、涣然冰释之妙!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生动准确又不失个性鲜明、幽默风趣,读之亦有涵咏咀嚼、击节叹赏之美!虽千载之下,我们亦倾慕其风神,想见其为人!王浩副教授编著的《〈孟子〉品读》一书,择取了《孟子》中既能够体现其思想、展现其风采,又颇具故事性、可读性、启迪性的片段,在不失原旨的基础上,以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略加拓展、引申、解读,力图使广大读者能够感知到真实的孟子。

     

       《〈庄子〉品读》由郭令原教授编著,该书是以讲故事、发议论、做评点的方式,对传统经典作品《庄子》所做的诠释性解读,让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精品中对人们修养身心、塑造心性有促进作用的东西。

     

       韩非的文章犀利峭拔、冷峻深邃、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巧,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马世年教授编著的《〈韩非子〉品读》选取了《韩非子》一书中最具有故事性、可读性的片段,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其重新解读,并于篇末引出发人省醒的道理,让读者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有所思考。书中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韩非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能更深刻地体会韩非子的思想,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列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篇幅完整、可读性强且寓意深刻。由韩高年教授和来森华编著的《〈列子〉品读》即主要选取《列子》原书当中的典型故事进行品读。在整体框架上,该书遵循原书的八章结构,在每一章下选取几个故事分别进行品鉴;在行文格式上,主要分原文与品读两大部分,原文有可能是故事本身,也有可能是故事主旨的理论归纳,品读部分又可分故事讲解和感悟两方面;在内容上,力求使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往往会对故事情节有所演绎,或者会对同一主题下的个别故事打破篇幅次序而有所“技术性整合”;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通俗活泼,标题的拟设也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感悟部分更是全面而不失深刻、直白而不乏诗意;手绘的精美插图更是活灵活现地复原着故事中的情节或者场面。

 

      《〈晏子春秋〉品读》由延娟芹副教授编著,该书挑选了《晏子春秋》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百多个故事,用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有关晏子的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其中包括晏子的生平轶事、思想主张和逸闻趣事等。这些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的晏子形象。本书所选故事,或幽默风趣,或引人深思,或关涉国家存亡,或生活点滴再现,展现了晏子不辱使命、敏锐善辩、刚正不阿、鞠躬尽瘁、廉洁节俭的贤相风采。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领略晏子的智慧与风采,领会晏子为人处世的哲人风范,同时还可以感受我国传统典籍的博大精深。

 

 

 

隆滟副教授:《陇东农耕文化研究》(合著)

 

       近日,我中心成员、甘肃农业大学隆滟副教授与甘肃农业大学韩建民教授合著的《陇东农耕文化研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在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陇东的农具、农耕传说、农事习俗、岁时节日习俗、农事信仰、农业谚语、窑洞文化、民间艺术、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对陇东农耕文化的认识进行了论述。

 

       全书紧紧围绕“农耕文化”的主题,开篇第一章即对甘肃陇东地区独特的农业地理环境与悠久的农耕文明进行了阐述,而后对陇东农业物质文化——传统农具、与陇东农耕有关的民间传说、陇东农事习俗概况、陇东农耕文化的信仰观念——农事信仰与崇拜、陇东人民的农耕家园——窑洞、陇东农耕文化的理想乐园、陇东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陇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课题分别作出了深入探讨,最后还附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陇东方志所载的岁时习俗辑录,为促进陇东地区农耕文化的深入研究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乡土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