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为师典范,学界楷模 ——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接受《党的建设》记者专访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9-25     浏览次数:50

 

       2014年年底,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接受了由中共甘肃省委主管主办杂志《党的建设》的专访,并于2014年第12期刊发了记者王发耀撰写的《为师典范,学界楷模——记西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的通讯。

 

       初冬的一天,午后的阳光播撒在百年名校西北师大的校园内,辐辏而至的莘莘学子在“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校训的感召下,胸怀梦想,探求真知,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一栋普通的教职工家属楼内,记者如约敲开了我国当代著名文史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赵逵夫先生的家门。虽然已年过七旬,满头银发,但赵老仍然坚守在教学与研究一线,滋兰树蕙,笔耕不辍,继续书写着杏坛春秋,诠释着敬业人生。

 

       在赵老的眼里,时间是最珍贵的东西。60多岁以前,他常常工作至凌晨一两点。近几年,在亲朋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将晚上休息时间调整到12点前。作为省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赵老每次参加人大常委会,总是提个箱子,带上书籍、资料和学生作业等,吃住在宾馆,完全是为了避免来去的路上耽误时间。有鉴于此,虽说记者是首次拜会赵老,但也略作寒暄后,便直奔“主题”。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天职,然后才是科研。”赵老思维敏捷,也是紧扣“主题”娓娓道来:“我也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首先要站得住讲台,然后才是科研。”

 

       自参加工作以来,赵老立于三尺讲台,情系一根教鞭,每学期都坚持带课,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中文系主任后,他仍然是全系带课时间最多的老师之一。时至今日,他仍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了一批人,影响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激发和传递着大学教育的正能量。全国优秀教师马占荣是赵老的学生,他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人生永念一恩师》一文,深切表达了感恩之情:“听赵老师上课,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深’、‘活’。课堂上,围绕中心,天文地理、神话民俗、诗词典故、无所不包。我觉得在人生道路上能碰上像赵老师这样的名师指路,是人生之大幸!”而这“深”、“活”的背后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坚毅与执着,是用辛劳的汗水凝铸而成的。赵老先后手写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讲义》就达11本,约50万字;《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汉赋讲析》、《诗赋流变》等讲义共100多万字。

 

      “桌前作业叠成山,驻笔沉吟忆昔贤。窗内孤灯窗外月,寂然伴我五更天。”“三尺讲台万仞山,从容站定岂无难?伏中亭午寒冬夜,乐育英才亦解颜。”赵老的这两首诗,不仅道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也是其园丁生涯的真实写照。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和尊重,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多次奖励。曾两次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园丁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标兵,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如果说赵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爱好的话,那就是饭后在校园散步。他的这一“爱好”,也被一些“弟子”所掌握,在学习中如遇到疑难问题,便在他散步的那条小路上“静候”,“师徒”常常也乐得如此“相遇”。赵老风趣地说:“除了饭后散散步外,我也没什么别的爱好了。平时找我的人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前些年省上有关部门前来找我的人多一些,近年来陇南、天水、庆阳一带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人找得多。”凡是去过赵老家的人都知道,他把家里的客厅改成了书房,划为自己的“专属领地”,并命名为“滋兰斋”。后来,人们从赵老书房的座机铃声,总结出了规律:如果响两声有人接起,说明他在自己的“领地”里伏案工作;如果两声过后还无人接,大部分情况就是他外出参加会议去了。

 

       作为一名学者,赵老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数十载如一日,殚精竭虑,笔耕不辍。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有的论文被国内和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学术刊物转载。在楚辞研究方面,他发现了先秦时代有关屈原生平与家世的新材料,以确凿的史实论证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存在,驳斥了一些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维护了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评价其论文是“发前人所未发,确为精辟之论。以此突破点,加以发挥,为屈赋研究立了一功。”副会长张震泽先生认为是“近中少见的文章”。

 

       致力学术研究数十年来,赵老成就斐然,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他出版的专著有《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体育古文》《诗经》等多部;主编《诗赋研究丛书》(已出版20种)、《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已出版5种)、《历代赋评注》(七卷,共420万字)。由他主持完成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被列入《“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楚辞语言词典》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这是我省在国家社科项目中第一个被评为优秀的项目。该成果还被收入“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准”的《国家社科基金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更让我省社科界引以为荣的是,由他任首席专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 2010年获准立项,这是我省语言文学方面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也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成果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在赵老的影响带动下,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西北师大乃至我省在全国的一张名片。由他倡议成立的西北师大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已被提升为“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先生曾高度评价道:“先秦文学研究的中心在西北师大。”赵老也被学界同仁尊称为“西北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潜心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已成长为国内文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甘肃籍国学大师,赵老心系家乡发展,情注文化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便给报纸和电台撰写介绍甘肃古代诗人诗作的文章,悉心整理出版了明清之际临洮诗人张晋的《张康侯诗草》,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古代甘肃作家作品和敦煌变文的论文。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文化建设规划,更是积极发掘、爬梳古代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伏羲文化、陇南的氐人文化与形天神话、周秦文化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不遗余力地为文化大省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随着 “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赵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甘肃早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方面的一些重大学术上。今年3月,《甘肃日报》专版刊发了他的《因地蓄锐,秦人发祥于陇右》一文,对甘肃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全面论证,为我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岁月流金,春华秋实。赵老献身教育教学事业数十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育得桃李遍天下;博览精研,著书立说,成就非凡树丰碑,堪称后学之师范、学界之楷模。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又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