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2015年“中心成员”之学术报告
文章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9-30     浏览次数:70

 

韩高年教授:“华夏文明在甘肃”

 

       1月28日,我中心副主任韩高年教授应邀出席由甘肃电网公司党组中心组开展1月份(扩大)学习活动——举办“华夏文明在甘肃”的专题讲座,就“华夏文明在甘肃”的发展脉络进行辅导。

 

       韩高年教授从陇右的史前文化、周文化、早期秦文化、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等方面作了精彩发言。讲座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让参加学习的干部员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甘肃地域广阔,生态地位重要,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

 

       讲座结束后,公司纪检组长杨列銮要求公司广大干部员工要结合讲座,继续深入了解甘肃历史,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把握当前省委省政府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机遇,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韩高年教授:“《诗经》与民族精神”

 

       3月20日,我中心副主任韩高年教授在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进行了以“《诗经》与民族精神”为题的学术讲座。该校文学院部分教师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诗经》作为六经之首,不论其经典性抑或文学性均处于中国文化的源头地位,韩老师通过对《诗经》经典诗句的赏析,归纳出了“好修树德、积极有为”、“敬畏免祸、谨慎成功”、“重情重义、忠诚守信”和“有礼有节、礼尚往来”四个方面的民族精神,并阐释了这些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韩老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同学们还就专业学习和读书体会等方面和韩老师进行了交流。

 

       据悉,该学校文学院还将开展一系列的学术讲座、读书交流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阅读经典、热爱文学,培养有益于个人修养的人文情怀。

 

郭令原教授:“上课、备课和研究——我的一点体会”

 

       4月9日下午,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举行“第四届教学质量建设活动月”之学术讲座。我中心成员郭令原教授为百余名师生进行了题为“上课、备课和研究——我的一点体会”的专题讲座。

 

       郭令原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首先应该以读书为本,做好知识的储备。郭老师本人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面,除去专业书籍外,仅对各类相关教材的甄选上已阅读文字达几百万,对各种版本的教材差异性和优劣了熟于心。再次,郭老师认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由于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如何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就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师要如识途老马一般,为学生指出一条学习的道路。郭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划条理。教师面对教材中的内容,要删繁就简,使得条理清晰。第二,提重点。教材内容繁多,如何提炼出其中骨干,是需要教师们在备课中去逐步探索、掌握的。第三,挖内涵。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不应只空洞的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备课中深度挖掘,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清晰的脉络,这样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最后,关于学术研究,郭教授认为教学科研不分家,教师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持之以恒、不断进步,要有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融入教学。

 

       郭令原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认真的治学精神,长期以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院的全体教师。此次讲座,也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到了这位在课堂上严肃,在课堂外谦逊的老教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徐志啸教授:“海外大学的人文与学术”

 

       4月15日晚,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飞天学者”讲座教授徐志啸教授在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毅然报告厅,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海外大学的人文与学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北师范大学团委和文学院承办,我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主持。全校6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徐志啸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访问讲学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明修养等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对国外大学进行实事求是评价的看法。徐教授特别谈到,世界上一些顶尖名校,为何能在学生培养和发展理念上处于领先地位,关键在于他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不拘一格。“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念在这些世界顶尖大学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国外大学学生的文明修养与勤奋刻苦,徐教授也列举了不少生动的实例,让听讲的师生很受触动。

 

       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讲座前,徐志啸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随后,兰州晨报、西部商报、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新闻等媒体对此次讲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据悉,“飞天学者特聘计划”是甘肃省教育厅为了贯彻国家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落实我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的计划。“飞天学者特聘计划”实行岗位聘任制,面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省属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两类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由高等学校聘任,实行合同管理,按照“先设岗、后选人”的程序具体实施。2013年10月25日,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召开甘肃高校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设岗学科答辩会,汉语言文学学科当选为设岗学科。2014年3月24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人选公示与合同签署,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审核,正式聘任徐志啸教授为西北师范大学“飞天学者”讲座教授。

 

马世年教授:“有无之间:老庄的智慧”

 

       6月1日下午,我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马世年教授应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邀请,为学院百余名师生进行了题为“有无之间:老庄的智慧”的学术讲座。

 

      马世年教授以《世说新语》中的“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为引,以“有”、“无”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了详解老庄思想的学术讲座,紧接着便从宏观角度为大家明晰了《老子》与《庄子》通过不同的侧重点讲述人生智慧,前者是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强调人应谦卑柔弱、清虚无为,后者则是探索个人在沉重黑暗社会中实现自我解脱的方法,强调全性葆真、追求与“道”化为一体。在“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中,马教授从自然、无为、柔弱、辩证四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老子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不以无为为目的无为以及他思想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逍遥自由——庄子的生存哲学”则包涵了在庄子的思想中,主张绝对无为、认为“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

 

赵逵夫教授:“‘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

 

       9月17日,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应邀在研  究生学术讲堂系列活动中作了题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马世年教授主持。来自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的老师和研究生共300多人参见了讲座。

 

       报告中,赵逵夫教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讲解:第一,“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发展;第二,“牛郎织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被覆盖、挤压和在唐朝的被歪曲;第三,“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以后文献中的分化、潜沉与浮出。最后,赵先生认为民间传说具有社会层次性,所以倡导大家要立体地考察“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且呼吁大学生要多关注家乡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讲座过程中,赵先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勾画出了“牛郎织女”传说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同时用严谨清晰的脉络,形象生动的语言为现场师生奉献了一场极富感染力的学术报告,赢得阵阵掌声。

 

韩高年教授:“人文学者的社会使命

——以《陇上学人文存》中文学科9位入选学者为中心”

 

       10月16日上午,我校“学院开放周”——文学院周第二场教师对话活动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对话活动由副院长郭国昌教授主持。学院全体教职工及《传统文化经典品读书系》的作者、编者出席。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在文学院周教师对话学术活动中作了题为“人文学者的社会使命——以《陇上学人文存》中文学科10位入选学者为中心”的学术报告。

 

       首先,韩高年教授简要地回顾和梳理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学科自1902年发端至今的历史,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介绍了每个时段的学术成就和嬗变轨迹。接着以《陇上学人文存》丛书为例,具体阐述当前从事学术研究应该如何继承优良学术传统及承担人文学者的社会使命。

 

       《陇上学人文存》是由甘肃省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策划的大型丛书,计划十年内出版十辑100册,目前已出版四辑40册。目前,我校中文学科有赵荫棠、郑文、匡扶、彭铎、郭晋稀、李鼎文、陈涌、支克坚、赵逵夫等10位学者入选。他们均博学多识,学有专长,成就卓著,堪称楷模。最后,韩高年教授强调指出,高校教师应该兼顾教育工作者与人文学者的双重身份,要具备“执着学术,传承学脉;经世致用,守正创新;普及经典,引领文化”的精神品质。

 

       同时,由韩高年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首6卷)首发,并举行作者、编者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马世年教授介绍了编辑、出版该丛书的基本情况。中心成员郭令原教授、王浩副教授、延娟芹副教授等六位作者分别讲述了编写和品读《论语》《孟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经典著作的独到感受和心得体会。郧军涛、李浩强、甄惠娟三位编辑分别分享了审核、校勘书稿的各种细节和阅读感受。

 

       聂万鹏书记从读者的视角,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几位作者的成果,指出普及类学术著作和教科书的编写一样,似易而实难。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推陈出新,普及和传播经典作品必不可少,任重道远。最后,郭国昌教授作了总结。

 

赵逵夫教授:“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0月26日晚,我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在逸夫馆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并拉开了我院2015年研究生学术月的帷幕。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主持,全校师生200余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赵逵夫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对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看法。赵逵夫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正确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没有排他性,所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是必要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其从事的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要注意将消极的东西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接下来赵逵夫教授就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的价值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发展史;(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五)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六)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语言特色的生动体现。赵逵夫教授语言幽默,思路清晰,于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其精彩的报告让大家受益匪浅。

 

韩高年教授:“《大学》之道及其现代化意义”

 

       11月16日晚,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特邀我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作“《大学》之道及其现代化意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文棣主持,中文系300余名师生参加。

 

       韩高年教授联系现实,讲到了当今社会人们正在面临着有知识没文化的窘境,普遍出现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淡漠等现象。他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阅读古代经典书籍,从中找到人们所需的精神食粮。接着,韩高年教授重点从文献学、理学和思想史三个方面具体详细地解读《大学》。讲座过程中,韩高年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同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尤其对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八条目”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他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大途径。在此基础上,韩高年教授分析总结了《大学》对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整合作用,并从大学“成人”之教的目标、途径、方法的普适性和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现代化意义。 韩教授认为,《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不读大学,但不可以不读《大学》”,一语道出了重读经典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另外,韩高年教授从《大学》入手,以点带面,论述了儒学现代化的重要性。他引用了海外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杜维明教授的名言,认为21世纪应该看重并传播孔子及其思想;他还引用了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的话语:“一个民族强大之后,必然要回归传统”,认为我国已处在回归民族传统的最佳时期。他提出,要善于思考和创新,赋予传统经典《大学》以新的内涵,为儒学开出一片新天地。 

 

       最后,韩高年教授强调了儒家经典的教育作用,认为“大学之道”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同时引用《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结束了本次讲座,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传统,要日新其德,成就最好的自己。

 

周玉秀教授:“多个角度谈《论语》——关于语录体散文语言特点的思考”

 

       11月16日,中心成员周玉秀教授在文学院10B409会议室作了题为“多个角度谈〈论语〉——关于语录体散文语言特点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学校党委书记陈克恭及我院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会上,周玉秀教授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其观点:第一,想要做到语言的含蓄隽永并且明白畅达,那么表达方式莫过于“比”。用“比”主要包括表达讽喻之意,使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论理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用比表达喜怒哀乐之情。第二,语录具有语句凝练,思想深刻的特点。它主要包括显性的、可考证的显性语言;隐性引语等等。第三,《论语》与《老子》文体之异同。

 

       周玉秀教授的报告分析精辟透彻,使学院师生对《论语》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会上,陈书记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就相关问题与周玉秀教授进行了交流。

 

马世年教授:“我们为什读《孟子》”

 

       11月18日,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马世年教授应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邀请,在该校汉语系影视艺术鉴赏厅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读《孟子》”的专题讲座。该校汉语系全体教师及汉语系、历史系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报告会上,马世年教授分别从轴心时代、思想还原、人格精神三个维度,展示和呈现了孟子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和永恒价值,以及孟子作为后世精神导师的标志性意义和《孟子》一书的现代价值。马世年教授通过勾勒孟子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变迁轨迹,揭示出了后人对接受孟子思想的波动和回归历程以及孟子作为“亚圣”这一历史定位最终确立给人带来的启示。在谈及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时,马世年教授认为孟子的“性善论”闪耀着人性主张的理论光芒,“仁政王道”是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先声,“民本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疏离对抗,“浩然之气”是以德抗位的个体精神展现。在此次报告中马世年教授阐发的王道霸道、义利之辨、为己为人之学、独立人格的树立等诸多看法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共鸣。 

 

       马世年教授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文史积淀,独到的学术视角,精辟的分析论证,生动呈现了孟子思想的不朽价值,使在场师生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韩高年教授:“传媒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

 

       11月23日,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应邀在淮海工学院作了题为“传媒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讲座。会上,淮海工学院副校长舒小平到场为韩高年教授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讲座中,韩高年教授介绍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三个传媒发展阶段,提出现如今互联网传媒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共享性等特质。对于日益火爆的自媒体,韩高年教授指出:“自媒体时代,作家创作‘准入’门槛降低,成长周期缩短。”韩高年教授通过列举信息传媒时代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的六大“命门”,引导大家应关注文学事件与时代发展的关联。谈及传媒时代的文学研究,韩高年教授以“木刻资源图像化”为例,强调新型线上研究材料的重要性:“将静态文本数字化,对其进行检索、排序、筛选、注释等动态处理和运用,从而提高人文领域研究效果。”同时他希望同学们要学会运用数字图书馆,了解掌握新型学习模式,实现思维“革命”。对于传播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韩高年教授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强调文学研究要守住文学本位,提出研究文学要以文本细读为主,重视文献学,将文、史、哲等相关学科共通共融,贵在创新。

 

赵茂林副教授:“《诗经》研究四大公案的现代进程”

 

       11月26日,中心成员赵茂林副教授在文学院10B409室作了题为“《诗经》研究四大公案的现代进程”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赵茂林副教授首先就《毛诗序》的作者作了系统地介绍。他认为,《毛诗序》的写作应是出自一人之手,并就此列举了详细的各个朝代的例证。赵老师用历史演进的方法,对不同时代学者对《毛诗序》的观点都做了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在这种深厚的学术积累上,赵老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聆听赵老师此次的学术报告,使在场师生对《诗经》和《毛诗序》的研究有了更全面深刻系统的了解。

 

       最后,赵老师还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写论文的经验。赵老师认为只要同学们认真读书不断积累,老的问题也可以写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赵逵夫教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月3日,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应邀在兰州工业学院作了题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兰州工业学院副校长李贵山主持讲座,300多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赵逵夫教授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讲起,用诙谐的比喻告诉大家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努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多读文化经典和名著。赵逵夫教授以《礼记》为例,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逐字逐句地解读,向同学们阐释了“尊老敬老”、“爱人以德”、“尚礼敬上”、“好乐好礼”、“贵人贱禄”、“积而能散”、“尊道任能”、“张弛有度”、“忠信义理”、“以和为贵”、“谦以待人”、“礼从宜俗”等原始儒家思想,用鲜活的事例告诉学子应在学习之余读一些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认识古今社会,了解历史上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从而铸造伟大的民族精神。

 

       赵先生深入浅出、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讲解,使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现场师生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气氛热烈。